Loading...
贲德院士是位响当当的雷达专家。
20世纪70年代,贲德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,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部超远程相控阵雷达;20世纪80年代起,贲德又带领一大批科研人员,成功研制出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,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,为我国的空中“战鹰”擦亮了眼睛,成为我国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。
工作中的贲德
没有理由不好好念书
贲德认为自己并不是个聪明的人,只能算是个勤奋的人。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,贲德想的很简单:家庭这么困难,父母还含辛茹苦地供我念书,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念,不然对不起父母。
1938年4月,贲德出生于吉林省九台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在家排行老二,上有一个姐姐,下有两个弟弟。家里日子过得艰难,晚上连灯也舍不得点。因成绩优异,贲德小学毕业时被保送至县里唯一的中学,即当时的九台县级中学,这让全家又喜又忧--忧的是,学校离家有10公里路,如果在学校住宿,每月需要交7.5元的伙食费。
“家里困难得连吃饭都成问题,哪有钱交伙食费。”于是,贲德每天徒步往返20公里去念书。每天天不亮就起床,带上个苞米饼就跑去学校。一路是乡间沙石路,脚上的布鞋没几天就被磨烂了。再后来,贲德索性拿着鞋光脚跑路,等快到学校时再把鞋穿上。脚上磨出的厚厚老茧,至今仍未完全消去。
他格外珍惜课堂上的时间,老师讲什么,都一定要听明白并记在脑子里,别人下课都去玩,他要么复习,要么就写作业。“不然回到家天就黑了,家里也没有电,什么都干不成了。”贲德说,晚上躺在炕上,也不忘回忆一遍白天所学内容,默背课文,或用手指在身上比划着练习俄语。慢慢地,贲德养成了“书看一遍就得尽量记住”的习惯,可以说过目不忘,一堂课的内容基本上都能印到脑子里。他的记忆力就是在“没办法”的情况下锻炼出来的。
1954年,贲德顺利考上了吉林市第二高中,那时高中的大考、小考满分均是5分,贲德几乎所有课程都拿到了5分。1957年贲德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后,就扎在图书馆啃专业书。在贲德看来,书就是一个宝库,里面有无穷无尽的宝藏,既能涨知识,还能陶冶情操和性格。“不读书就没法搞科研,没法解决工作的问题。”
“提着脑袋”研制出“争气雷达”
如果以雷达来划分贲德的人生,他的科研生涯是由三部中国最先进的雷达组成,前两部已经完成,并为他赢得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终身成就。
1962年离开哈工大进入14所工作,1964年,贲德就接下了研制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雷达--相控阵雷达的艰巨任务。相控阵雷达没有可以转动俯仰的“锅盖”天线,它的天线正面为平面,有上千平方米的庞大面积,相当于两个半篮球场。天线背后的控制系统设备有8层楼房高,隐藏在中国北方的一座大山中。这部“深山巨无霸”能探测到几千公里以外的空中目标。当时,全世界只有美国和前苏联拥有这样先进的雷达。
1971年到1978年,雷达安装阶段,贲德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,每年有大半年是在大山里和“巨无霸”在一起。“上山”这个词,不单是任务,而且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挑战。贲德回忆:冬天零下20℃,山上的寒风像钢针。
第二部雷达的挑战更大。1980年,听说领导又让自己研制最先进的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,贲德一度很是犹豫。当时,飞机上的雷达只能往上看,看不到敌人的低空飞行目标。因为雷达下视的时候,地杂波信号要比任何目标的信号都强得多。唯一的解决办法,就是依靠世界领先的脉冲多普勒技术。
研制成功了,就是一部“争气雷达”。军委领导开玩笑说:电视剧《杨乃武与小白菜》中上刑场前要喝断头酒,今天我们也喝断头酒,PD雷达搞不出来要杀头。贲德没有当作玩笑,而是抱着“提着脑袋保成功”的信念投入研制工作中。经过多年努力,PD雷达通过了国家鉴定,然而第二天贲德就因心肌炎住进了医院,一住就是两个月。直到5年后,病情才基本治愈。
进入新世纪,第三部雷达研制立项。当时,世界上有实力的国家都在搞这种雷达,但是都处于研究阶段。研制团队由贲德领衔,由于涉及军事机密,贲德并没有像前两部那样详细介绍。但他主持课题研究的辛勤付出,一定会载入史册,在科研中体现的拼搏精神,一定会感召当代。
搞科研要吃得了生活中的苦
在已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部超远程相控阵雷达,并成为我国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后,贲德本可以坐享功成名就的“清福”。
但他又接手做了第二部、第三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雷达。即便到了耄耋之年,贲德的目光依然敏锐地捕捉着科技发展的新动向,最近还在研究琢磨云计算、大数据,自己去看书、搜集资料。“不学怎么行,新东西不断出现,你不学就没有发言权。”贲德说。对自己带的博士生,贲德经常告诉他们:“学习不是件容易的事,想学好就要刻苦钻研,要吃得了学习和生活上的苦。”
在他看来,现在年轻人的生活环境跟他们那个年代完全不一样。一方面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,年轻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如老一辈;另一方面现在年轻人的竞争压力大,不如他们那时候宽松。
说起生活上的“苦”,贲德一辈子都强调“不能浪费”。他有一双皮鞋,是1965年花12元买的“三接头”,保存到1967年才上脚,一直穿到1990年,穿了23年,连皮鞋厂都倒闭了,他还在穿。时代在变,贲德在20世纪60年代一个月工资收入66元,寄回家50元,生活费只留16元钱;现在,工资收入今非昔比,可是他的勤俭习惯从来没有变。(作者:曹旻雨 陶韬)